top of page

​客庄限定

 苗栗(火旁)龍

 「火旁」有「炸」的意思,人們相信神龍接受炮炸將會越炸越旺。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,是苗栗地區重要的傳統節慶,其對神龍的崇拜,也是客家族群的精神象徵。

 每逢元宵節,一般人會想到平溪天燈、鹽水蜂炮、台東炸寒單,其實還要再加上苗栗(火旁)龍,台灣四大元宵節慶才真正到齊。

 

 「火旁」音同「棒」,是客語發音,有「炸」的意思,人們相信神龍接受炮炸會越炸越旺。從中國到台灣,(火旁)龍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,是苗栗地區重要的傳統節慶,人們對神龍的崇拜,也是客家族群的精神象徵。

(火旁)龍小知識:製龍

傳統糊龍的製作,包括剖竹篾、編織骨架、糊布(紙)、彩繪、組裝等過程。龍頭的製作所需要的時間最長,如何讓龍頭活靈活現、龍睛炯炯有神,常是師傅展現技藝的重點。龍身跟龍尾的部分,以竹篾構成空心筒狀,五個圓圈連結成一段龍身,依序排列銜接後,將畫製好的龍被(龍衣)披上始告完成。通常龍身節數無限制,但須為單數,象徵「至尊無雙」,最多不可超過99節。

 客家習俗中,在家耕農或外出謀事的客家人離鄉之前,將進行「正月半迎龍」的民俗活動,為年節劃上句點。據地方耆老傳述,(火旁)龍於清朝時期隨廣東東北部的客家族群移民傳入台灣,日據時期曾經中斷,後又再度沿襲至今。

 早期苗栗部分地區(苗栗、造橋、頭屋等鄉鎮市)多以農業為主,人們農忙之餘,自行砍取竹材、手工糊(製作)龍,經開光點睛神格化後,龍隊成員便帶著具有神靈之氣的神龍到家家戶戶中祈福避邪,也祈求風調雨順、農作豐收。

 苗栗(火旁)龍因為具有長遠的歷史沿革,聲光效果可比邯鄲、蜂炮,因此每年都吸引不少從外地前來的攝影愛好者,據苗栗市公所粗略估計,每年遊客約有9萬多人,等於整個苗栗市的人口數。

上圖:苗栗(火旁)龍至今仍保有手工製龍的傳統。

右圖:製龍技藝發展至今,已從人們農忙之餘的娛樂道具轉化成獨特的手工藝術。

 至今,龍隊到街上為街坊鄰居祈福避邪一般俗稱「打街」,沿途的民眾會提前上香敬告家中祖先龍隊的的到臨,再準備鞭炮和金香來迎接龍隊。為感謝龍隊將祥瑞之氣帶進家門,家家戶戶還會包紅包給龍隊討吉利。如果希望神龍在家中駐足更長一段時間,會準備更多的鞭炮和紅包,「包龍」的習慣也就應運而生。

圖為銅鑼鄉包龍店家「雙峰生命」包龍現場。

​延伸閱讀:

bottom of page